在人文文化中,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皇冠上的钻石,“知否诗魂是国魂”,“国魂凝处是诗魂”。上世纪90年代末,在杨叔子大力支持下,学校的瑜珈诗社首创理工科大学的中华诗词创作班。他经常引用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话与学生共勉:“一个民族的最高凭证,就是它产生的诗歌。”
针对大学生还要去补学幼儿园就应该学会的做人规范这一现象,杨叔子又提出让中华诗词走进中小学、走进幼儿园、走进千家万户。“江城武汉,到处是诗,”院士殷切希望,武汉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感受家乡的诗味:到古琴台,品“高山流水”,知音世所希;到黄鹤楼,看大江北去——虽然长江的整体趋势是向东入海,但武汉这一段不是“大江东去”,而是自南向北。江水流向东,有回流,有曲折,有漩涡,有泥沙俱下,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里既有人生观,也有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