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上敢焚烧皇帝诏书的一代名臣是谁?

儿童资源网

宋史上敢焚烧皇帝诏书的一代名臣是谁?

  李沆创立了宋朝宰相执掌军事的先例,因为宋太祖的陈桥兵变,所以对军权采用的是制衡权力中枢的方法,宋朝设立了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一般军事问题执掌中书省的宰相是没有办法知晓和参赞的,这就造成了文官政治对军事问题的一无所知,一旦发生战争,势必造成中书省和枢密院的相互掣肘,这对强化全国执政集团权力和集中朝廷人财物应对战争是非常有害的,真宗因为信任李沆,所以军事上的事情都要枢密院知会中书省,征求李沆意见,久而久之,形成了军事问题中书省和枢密院共同决断的常规,可别小看这个变化,假如没有李沆开创的这个中书主兵成例,后来寇准的澶渊之盟后大刀阔斧的主持军政就毫无可能。

  李沆虽受真宗宠信,但是并不飞扬跋扈,宋史中记载,丞相李沆经常以四方水旱盗贼以及不孝恶逆之事奏闻真宗,真宗每闻不悦,别人问李沆为什么用这些事烦恼君主呢?李沆说人主少年,当知天下疾苦,不然血气方刚,自然会陷入声色犬马之中。李沆是在用这种方法让真宗时刻警醒,保持住忧患意识,此识此见,比稍后的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要早许多年,何况李沆是对皇帝直言相谏。李沆的这种强化君王忧患意识的做法,直到南宋时,仍然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借鉴。

  非独有如此的远见卓识,李沆还以自己的光明磊落和虚怀若谷深深影响着真宗,真宗曾经问李沆,别人都经常给我打小报告,而你却没有,为何?李沆则回答,“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李沆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启示真宗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从一开始就杜绝奸佞小人的谗言。宋史载真宗欲使自己的嫡亲驸马都尉石保吉使相,曾数次三番征求李沆意见,李沆大义凛然的说,提拔官员当有提拔官员的规定,此人不过是皇亲,没有一点功劳,岂可因一人而招致天下非议。直截了当的拒绝了真宗的裙带关系。

  李沆虽然六年贵为宰相,但是一生清贫节俭,从其入仕后仍负巨债就可看出其绝不与俗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李沆为相尊崇的是《论语》中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圣人之言。史载,“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即使是这样的宅院,也已经墙垣毁损,破败不堪。李沆还知人善用,同年进士寇准曾多次举荐丁渭(溜须典故出处之人),李沆一直不采纳,寇准十分不解,跑去问李沆,李沆笑而不答,逼急了,淡淡一笑,说他日后悔,你当想起不用他的原因。后来丁渭也当了宰相,被后人称为一代“罔上弄权”的奸相,寇准吃了此人大亏,才想起李沆看人的确是看到骨髓里了。

  李沆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焚毁皇帝诏书,《宋史》记,李沆为相时,真宗曾经夜遣使臣手持皇帝诏书,欲以某氏为贵妃征求李沆意见,李沆对着使者焚烧了诏书,同时上奏皇帝,认为此举不可,于是,皇帝只能作罢。手焚皇帝诏书,这可不是古代官僚谁都有勇气能够做到的,也是历朝历代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李沆却以斩钉截铁的方式告诉皇帝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自然李沆曾经是真宗太子宾客,背景比较特殊,但同时也说明真宗非常敬畏李沆,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李沆为相期间,虽然深受皇帝宠信,但是并不恃宠弄权,《宋史》中对李沆的评价是“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李沆卒于景德元年,时五十八岁,真宗如丧考妣,哀恸至极,亲赐谥号“文靖”,并为此“诏特择日举哀”,相当于现在全国降半旗,举国哀悼的超高规格,此前也只有开国功勋赵普和曹彬曾经享受过,李沆在丧事上的规格,也开了宋朝宰相的先河,并让后来的宰相们沾了光,李沆死去多年后,真宗还援引李沆的循例,后来的继任宰相王旦看到真宗勤于政事,以及奸臣丁渭的弄权,不由感慨,“李文靖(李沆)真乃圣人也”,一代圣相李沆开创了宋朝真宗时期的承平景象,并为后来的宰辅专政奠定了坚实基础,纵观李沆为政一生,实无愧于“圣相”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