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着的青春最绮丽

儿童资源网

奋斗着的青春最绮丽

  “其实刚入校那会儿挺受打击的。第一次在食堂遇见我们班男生,他从别人那听说我跟他一个班的,他都惊了,和我擦肩而过的时候特大声说:‘我们班女生怎么这么难看啊!’”这事让她深感困惑,比她漂亮、聪明的人比比皆是,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

  开始,王珞丹总觉得班主任对她比对别人严厉,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当初许多老师不看好她,“以前招过一个我这类型的女孩,没‘出来’,大家觉得这类型不适合在演艺圈待,这不浪费名额吗?”是班主任顶着巨大压力招了她,并告诉她,因为她是一张白纸,只有白纸,才有可能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案。为了不负师望,大学四年,“这张白纸”一心扑在了学习上,像海绵一样疯狂汲取知识,常在排练室待到凌晨才走,光经典电影台词就手抄了好几大本……做喜欢的事,怎肯虚度光阴?

  像我这么得瑟的人

  只做喜欢的事,只说想说的话,口无遮拦,我行我素,这种“得瑟”性格,很让家人为王珞丹捏一把汗,她却不以为意。

  2004年,王珞丹以配角身份进了一个剧组,没自己的戏份时,她拉着一个演员回休息处聊天去了。制片主任为此大发雷霆:“那么大的腕儿都在现场待着,你们有什么资格待在车上!”王珞丹的犟脾气一下上来了:“腕儿待在现场因为场场都是她的戏,后面两场都没我的戏,我为什么不能休息一下?”谈起往事,王珞丹仍然坚持自我:“可能有人觉得我特别各色,但作为新人,我希望受到的待遇是平等的。也许慢慢地,我会磨掉一些棱角,但本质上绝对不会变。”

  她的“得瑟”还表现在接戏非常“挑食”。名演员“挑食”证明自己的身价,那是“范儿”,而她只是个小人物。她的理论是:“一个角色红不红只有天知道,既然如此,我干吗不挑自己喜欢的?只有演喜欢的角色才有冲动,才能演得好。”为此,她差点与《奋斗》失之交臂。

  当初赵宝刚导演为《奋斗》选角儿时,找到王珞丹,说看过她演的海岩剧《阳光像花一样绽放》里的“单娟”,《奋斗》有一角色露露是个很酷很拽的女孩,气质相似。不料被王珞丹一口回绝:“我不想演与之前类似的角色,没法再超越。”她说想演米莱。赵宝刚问:“是不是不让你演米莱,你就不演了?”“是。”王珞丹毫不犹豫。

  朋友们都问王珞丹是不是“脑袋被门挤坏了”,“那可是赵宝刚啊,和他合作太容易出名了,先合作以后再挑角色啊”。

  不料第二天电话就来了,赵宝刚同意她演米莱。为了配合王珞丹的容貌气质,他还不惜修改了剧本。按当初的设想,米莱该是个白皙丰腴的女孩,以证明家里阔绰有余粮,而王珞丹又瘦又黑,全然不像。所以只好把米莱的爸爸从文雅儒商改成了做建材生意的土大款。

  看过《奋斗》的观众没有不喜欢米莱的,赵宝刚也发现了这姑娘的可塑性,便在《我的青春谁做主》筹拍的第一时间联络了王珞丹,她“挑食”的老毛病又犯了:“小样这角色太闹了,我怕观众接受不了。”当时她手上有5个剧本,不知如何选择,就列了一张表格评分,“好导演加10分,好的演员阵容加10分,好的播出平台加10分,片酬加10分……结果,还是赵导的戏以总分70胜出”。

  拍赵宝刚的戏是很有压力的,“拍戏时赵导几乎不夸我”,看别人的戏,赵导会乐,看她的戏,则一直很严肃,甚至发脾气。一次,赵导好容易乐了,王珞丹却哭了,“得到他的肯定,对我来说太难了”。有一场她在车上高唱《北京的金山上》的戏拍了好几天,唱了上千遍。赵导事后解释说:“王珞丹像个皮球,压得越低,弹得越高。”

  两部青春励志剧的热播,让王珞丹成了新一代青春偶像。有一次她跟朋友吃涮锅,穿得很随意,素面朝天的,正蹲在凳子上甩开腮帮子大吃,有人拍她肩膀,一回头,那人惊呼:“真的是米莱!”当时她特不好意思:“还好这时代崇尚个性,我这么得瑟的人才有机会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