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在这国破家亡的黑暗时代,伤痛祖国的沉沦,愤恨弱肉强食的掠夺战争,渴望和平、安宁、光明世界的到来。他以顽强的斗志,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同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成为反封建斗士。1618年,他发表《致天国书》,以“被压迫的贫民对上天的控诉”自称,深刻揭露了种种不平等现象,他对上天控拆道:“不公平的是,那些人(富人)有无数的人世上的财物,而我们却贫穷困苦,可是我们本来跟他们一样都是你创造的1他们的粮食囤积满仓,任凭老鼠啮食,我们却沦为饿殍……”
1624年,德皇斐迪南二世颁布了一项法令,把所有新教徒从捷克驱逐出境。夸美纽斯同其他“兄弟会”成员隐居在波希米亚的密林中,继续从事救国活动,并进行教育研究,教导会员子弟。他们深信良好的教育是复兴祖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
1625年3月,“兄弟会”在杜布拉维查村举行元老会,会议决定马上跟波兰取得联系,要求避难,并推选夸美纽斯为谈判代表。为了“兄弟会”和祖国的利益,夸美纽斯冒着被捕的危险,来回奔波,终于达成了有关协议。
1627年,德皇再次下令,以天主教为捷克唯一合法的宗教,市民必须在六个月内公开信奉天主教,否则要被流放国外。因此,1628年2月,夸美纽斯同三万多户“兄弟会”家庭告别祖国,迁往波兰黎撒避难。在离别祖国之际,夸美纽斯的心情极其沉痛,想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在异族的统治下痛苦地呻吟,可她的子孙们为了生存和图强却要离开她……,此时此刻,他怎么也压抑不住对祖国的炽热感情,他愤然爬上高山,面对可爱的祖国,双膝跪倒,泪如雨下,用赤子的热泪滋润着母亲的心田:“祖国啊——母亲,再见吧!”
随后的13年,夸美纽斯栖身于波兰,这段相对平静的日子帮助夸美纽斯完成了几部影响时代的巨著:《语言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物理学概论》都完成于这个时期。其中《大教学论》一书奠定了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基础。
1641年,夸美纽斯应邀赴英国建立一所泛智学院,但因英国国内战争爆发而未能实现。1650年,他又应邀去匈牙利担任常年教育顾问,办起了一所泛智学校。1654年,夸美纽斯再次回到黎撒,继续从事泛智教育研究。就在此时,三十年战争波及到波兰,波兰当政者怀疑捷克“兄弟会”支持瑞典人,遂将黎撒城付之一炬,捷克“克弟会”失去了最后的主要避难所。夸美纽斯的住宅、图书馆和他准备了40年之久的《捷克语宝库》手稿毁于一旦。
也许由于首次驻留阿姆斯特丹有良好印象的原因,那里商业的繁荣冲淡了战争的阴霾,让流浪者找到一个宁静而无偏见的栖息之所。晚年的夸美纽斯决定定居于此。1670年11月15日,颠沛流离一生的夸美纽斯带着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阿姆斯特丹逝世,终年79岁,遗体葬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尔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