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坦言,没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学生周报》,就没有今天的吴宇森。
这是因为当时有一群电影爱好者,比吴宇森大不了多少,却因为潜心钻研,电影知识非常丰富。他们经常将一些有关外国电影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刊登在《中国学生周报》上,同时还会印一些讲义,教吴宇森这些小读者电影的理论。浸淫其中,吴宇森获益良多,对拍电影的兴趣愈来愈浓。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大家打工赚钱,存够了,就去买胶片,拍实验电影。
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大学,吴宇森成了一块拍电影的好料。
吴宇森锲而不舍,凭借勤奋与执着,得到了大导演张彻的赏识。张彻的言传身教,使吴宇森迅速地成长。终于,在1985年,吴宇森拍出了为他赢得满堂喝彩的《英雄本色》。电影中的兄弟之情义薄云天,正是吴宇森心中一直向往的。他以独特的“暴力美学”,开启了电影艺术的新类型。
从那一刻起,吴宇森的名字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几年后,他离开香港,来到美国。从此,吴宇森三个字,连同他的手印,被镌刻在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也写进了世界电影史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