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北疆的失败帝王宋徽宗

儿童资源网

沉沦北疆的失败帝王宋徽宗

 

  徽宗天真地以为,他将会在这座曾经的汉家城池里一住到老,殊不知,这只是他万里迁徙的第一程。靖康二年九月,徽宗父子再次被押解上路,一路向北,历经三十多日的长途跋涉,辗转抵达金国的中京。让宋徽宗大失所望的是,他们父子得以栖身的五间简陋房屋,虽然是契丹的已故宰相府第,但规模狭小,荒凉破败,比起他的故国汴京,一派穷酸破败之象。宋徽宗不禁想起了他的太平岁月……

 

  今非昔比,跌落金国,偏居一隅,一餐一饭、一袍一帽,都要靠金人大发慈悲,靠赏赐来维持生计了。

 

  在中京居住了九个多月,徽宗父子再次被押解启程,奔赴金国的国都上京。其时,赵构已建立南宋,两国交战不断,金人心存顾虑,所以,这个最有价值的人质,还得继续远徙。

 

  四

 

  建炎二年八月二十一日,风尘仆仆的徽宗一行终于抵达金国上京。参照当年李煜降宋的模式,金人在祖庙举行了隆重的献俘仪式,北宋虏臣一律金人百姓装束,徽宗父子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腰系毡条,行牵羊之礼。稍后,到大殿参拜金太宗,听宣诏书,赵佶被封为昏德公,赵桓被封为重昏侯。这个侮辱性的封号使得徽宗羞愧满面,却还得强装欢颜,一再谢恩……

 

  建炎四年七月,徽宗父子接到了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调令,奉命迁徙到松花江畔的五国城。宋徽宗将在这里凄然地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归。”即便在落难之际,这位君王仍保持着儒雅的书生气。他没有放弃写诗作词,或许在别样的旅途中,捉笔而书,形于歌咏,成了他伤感时事、吐露心声的最佳宣泄方法。可是,现在他身处的五国城,没有艮岳(又称万寿山或万岁山,工程浩大,民间的奇花怪石、珍禽异兽尽入其中)里的珍禽名兽、奇花异树可供摹写,没有华美的衣裘,没有可口的佳肴,没有上好的笔砚,甚至没有喧嚣的人声。眼前所见,唯有他不曾领略过的北国风光,厚厚的雪纷纷扬扬,将苍茫大地层层裹装起来。不过,这对于好道的徽宗来说,正是悟道求静的绝佳时机。

 

  一个失败的帝王,一个迷惘的囚徒,一个文艺的方家,重新以一个词人的姿态,借以朵朵杏花,诉说内心的凄凉与悲愤。绍兴五年,54岁的他,历经八年被俘远徙之苦,再也经受不了严寒,临死之前,宋徽宗的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两个秘密:一是希望儿子赵构能够直捣黄龙,救其于水深火热之中;二是希想通过他的深深忏悔,能够在历史的道德审判中,赢得世人的原宥。可惜,这两个梦想,一个也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