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托古改制,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加重了农商的税赋负担,加上连年天灾,民不聊生,以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王莽暴政。这时,刘秀因宾客为盗受到株连,而“避吏新野,贩卖谷米于宛。”在此形势下,“时年二十八”的刘秀认为起兵反莽复汉的时机已到,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会同大哥刘演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开始“舂陵起兵”。刘演、刘秀兄弟发动“舂陵子弟七、八千人”,其中刘秀的叔父刘良、二哥刘仲、刘秀的族兄刘赐以及舂陵侯嫡子刘祉兄弟“相率从军”,新野的邓晨也带领宾客到舂陵会合。这支起义军因在舂陵起兵,史称“舂陵兵”,又因以复兴汉室为口号,故又被称作“汉军”。刘秀虽然当时还不是起义军的主要领导者,但他在组织和发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壮大起义队伍,刘演、刘秀决定联合其他农民军。他们联络到王凤率领的新市兵和陈牧率领的平林兵,组织联军。由于在反抗王莽统治上目标一致,所以联军很快形成了较大的声势。“西击长聚,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湖阳尉。”这里所说的长聚就是现在枣阳的寺庄,唐子乡就是现在的枣北唐子山下的太平镇。长聚、唐子乡、新野、湖阳的胜利,为汉军战胜强大的王莽南阳政府军打开局面,取得后来南阳、昆阳大战胜利乃至东汉中兴奠定了基础。
眷念于枣阳
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政权,史称东汉。
刘秀平定天下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富国强兵的政策和措施,使国家走上了“中兴”之路。日理万机之际,他还念念不忘家乡、情系故土。据史籍记载,刘秀在位32年,先后5次回到故乡枣阳。在枣阳,刘秀多次进行祭祖并看望、款待族人、乡亲,表达眷念之情。
在衣锦还乡的同时,刘秀还给予故乡许多恩赐,一是升级家乡的行政区划,刘秀在削平主要割据势力、全国统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用自已祖陵章陵的名字,将故乡舂陵乡升格为章陵县;二是对章陵县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建武六年春,刘秀诏令免除章陵的田租及各种差役。刘秀不仅眷念照顾故乡枣阳,而且对其出生地、幼时生长地也都寄予深情。据史料记载,刘秀对其出生地济阳县,先后三次诏令免除全县徭役8年;对幼时生长地南顿县,先后两次诏令免除全县田租2年、徭役1年。一代明君刘秀这种热爱家乡、依恋故土、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在他的故乡枣阳一直流传至今,也必将世世代代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