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直到年近六十时,还迷恋上了十七岁的赵钩弋,以满足其难填的欲壑。
赵钩弋是河间人。相传汉武帝北巡河间,看见空中有青紫色的雾气,他询问术士,术士说这地方必定有奇女子。于是武帝派人挨家查访,果然有一个赵家少女,长得艳丽绝伦。但有一件怪事,她从出生时两手就拳曲不开。有人告知武帝,武帝亲自去验看,果然如此,于是命从人试图解开赵钩弋紧握的双手,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扳开。待武帝亲自去解,赵钩弋那紧握着的两只手却慢慢展开,手中握着一个碧绿的玉钩。武帝大为惊异,于是将赵钩弋载入后车,带回宫中。当即特地建了一间宫室,让她居住,号为钩弋宫。封赵钩弋为夫人,称作钩弋夫人。
一年后,钩弋夫人怀孕,但十四个月后才生下一个男婴,汉武帝对此很高兴,因为传说古圣人尧,就是在娘胎十四个月才生出来的。武帝盛爱之下,决定立为太子,又担心这个小太子将来管不了他年轻聪明的母亲,就找借口指责钩弋,钩弋委屈而莫能申辩,叩头谢罪,但武帝主意已定,下令处死。
惟才是举,知人善任
汉武帝在位的54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人才盛世,群星灿烂,各尽其能。他们辅佐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造就了不朽的历史功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帝在执政期间,曾先后八次下诏征选贤能良才。中间虽曾一度出现人才济济的局面,这和他兴办官学、广开仕途、注重奖惩、因材授职的人才政策是分不开的。
汉武帝即位后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地调整,汉初用人看重资历,担任一定的官职还要有相应的财产标准,凡是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都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这种近亲繁殖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压制优秀人才的崛起。汉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以及德行、学术等科。他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宣布不讲出身门第,“惟才是举”,并把它制度化,哪级官吏“不举孝、不察廉”就免职罢官。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汉武帝未曾在战场里实际指挥作战,但是他知人善用。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卫青的侄子,都以外戚创立不世军功。霍光与霍去病为异母兄弟,兹后更成为汉朝宫廷里的中枢人物。
一次,汉武帝到郎署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这个老翁步履蹒跚,衣衫不整。武帝感到很奇怪,因为一般郎官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这个人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汉武帝就问他:“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做郎官呢?”
老翁回答说:“臣叫彦驷,是江都人也,从文帝时开始做郎官。”汉武帝又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
彦驷回答说:“文帝喜好文而我喜好武;景帝喜欢年纪大的成熟稳重者,可是我那时很年轻;陛下您喜欢年轻有为者而我却已经老态龙钟了。因此三世没有得到帝王的恩遇,一直老于郎署。”听颜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这不是颜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于是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嵇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
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这与汉武帝惟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分不开。
残忍多疑
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帝王,由于他的富于进取和野心,中国得以拓土开疆。但是他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特征:多疑残忍。他一巡视各地区,当地太守或因供应不周,或因境内配置不如法,纷纷避罪自杀。到他在位后期,朝中为恐怖政治笼罩。文臣武将动辄得罪下狱,亲信的大臣如丞相及御史大夫因小事互相倾轧,失败的只能以身死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