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沈锡匠发了横财以后,一贫如洗的他,一夜之间有了万贯家财,成了汉口的首富,人们不叫他沈锡匠了,而是叫他沈锡万了。他置了房产,开了商铺,娶了媳妇。媳妇很快就有喜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的这天,贾元的魂魄来到了汉口,附在了婴儿身上降生了。汉口是面临长江的大码头,江上船多,那时的船全靠风帆和摇橹划桨,摇橹和划桨要打拱折腰,千人打拱、万人折腰正是应了此地呢。
沈锡万一夜暴富,又逢中年得子,自是喜上加喜。他给儿子起名沈继财,指望儿子把万贯家财一代代传下去。不幸的是,沈公子出生后,哇哇大哭,比一般的婴儿哭的声音都要大。起先沈锡万还以为这是好事,证明小家伙有气力。哪知,这小子哭起来不知疲倦,日日夜夜,没完没了。沈锡万请了最好的郎中,也不顶用;叫人在汉口大街小巷贴满了“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好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的条子,也不见效。眼见儿子哭得越来越瘦,沈锡万急得直跳脚。一次,丫鬟给他倒茶时,孩子哭得他心焦脑烦,一把将茶杯摔在地上。奇怪的是,随着“砰”的一声瓷器破碎声,儿子居然不哭了。沈锡万大喜,连忙叫人准备瓷器,只要孩子一哭,马上就摔。家里的瓷器很快就摔光了,于是到街上成批地买,还派人驾船去景德镇源源不断地购买。就这样,在瓷器的破碎声中,沈公子渐渐长大了,而沈锡万得来的横财,也因为买瓷器摔去了一半。
沈公子十六岁时,生得一表人才,在外结交三朋四友,花钱如流水。沈锡万心想还有半船的银两,任他十辈子也花不完,只要他高兴就行。一日,沈公子从汉口遥望大江对面的黄鹤楼,闹着要去玩。沈锡万就带足了银子,乘船过了江。时逢仲春,风和日丽,黄鹤楼游人如织。上了蛇山头,登上黄鹤楼,千里风光,尽收眼底。沈公子站在楼台上,好不高兴。突然,楼下有几个游人认出了沈公子,高呼道:“沈少爷,给赏钱!”许多游人一起高呼:“沈少爷,给赏钱!”
沈公子一听,立马就掏出身上的银子往下扔。这一扔,下面的人就一阵疯抢,有的在地上打滚,有的扭打在一起,有的又哭又叫,有的头破血流。沈公子见状,高兴得手舞足蹈,身上的银子扔完了,就伸手找父亲要。沈锡万只好给,直到所带的银子全部扔光。
黄鹤楼上飞金了!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黄鹤楼下的人越聚越多,沈公子见没银子往下扔了,又哭又闹,叫沈锡万回家拿银子,不然就要从黄鹤楼上跳下去。沈锡万只得忙不迭地叫人回汉口取银子,就这样,沈公子在黄鹤楼上整整扔了一天的银子,直到天黑看不见了才回家。
这天夜里,沈锡万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想,自己年岁已高,一旦撒手人寰,儿子定会饿死无疑,沈家也就断了后。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让儿子不会饿死的万全之策来。
第二天,沈锡万便行动起来。他倾其所有,在汉口沿江盖了三百六十五间房子,在这些房子中间,盖了一座小祠堂,名沈家庙。一切办妥后,他贴出告示,这些房子免费给商户居住,只有一个条件,就是每户每年需供沈公子吃一天饭。如此一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沈公子就天天有饭吃了。如此优惠的条件,深受商户们欢迎,不几日,三百六十五间房子就被商户占满了。以后发生的事果然如沈锡万所料,他归天后,沈公子很快就将家产挥霍一空,然后就住进了沈家庙。从此以后,沈公子就开始挨家挨户吃饭,一天一家地轮换。因为每户每年只供他吃一天,所以家家户户都好菜好饭,对他热情地招待。
沈公子终身未娶,活到九十九岁,在沈家庙寿终正寝。传说,那三百六十五间房子经过数百年的沧桑,解放初期还在。由于城市建设,特别是汉口的商业发展,那一带渐渐就演变成了今天驰名中外的汉口商业中心——汉正街。